金融業為了能維持股東權益,解決社會問題,建立社會對企業的信任,金融服務業追求邁向「更高的層次」,而金融業一直是數位轉型的推手,接下來金融器業將利用數位創新,把自然與生活環境等社會利益提升,未來在評估一個金融企業成功的標準,將是取決於它們是否有創造永續、高教育水平的環境,這就是「責任數位轉型」的價值意義。
後疫情時代,讓人們習慣「零接觸」,遠距教學和辦公成為新常態,許多不太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4、5年級生也必須學習如何使用手機轉帳、電子支付等功能,來跟上腳步,後疫情時代來臨,金融業應思考如何提升「數位金融」的服務,才能趕上後疫情時代零接觸的腳步。
也因此金融產業轉型,面臨以下挑戰:
隨著數位轉型,監管機構也不斷的修正法規,金融企業要建立穩固的法遵機制,許多新的法規層出不窮,企業要有敏捷的思維,法規也必須與時俱進,才能降低企業違反法規的風險。
(延伸閱讀: 風險管理 反洗錢 法遵 內控制度搞不清楚嗎?)
在數位普及化的時代,辦張信用卡只要在線上填寫資料,就能完成申請,但隨著科技時代的發達,金融企業也要更重視顧客隱私,提升資訊安全性,個資對於用戶而言相當重要,金融業者需強化企業個資管理制度,來增强客戶對企業的信心和品牌忠誠度。
隨著數位時代來臨,金融企業為了要創造一個長遠的願景,必須提升員工和管理層科技的技能,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,也跟以往不同,要具備更多科技背景,還要同時熟悉金融業務,這也是金融業面對的挑戰,如何留用人才提升技術技能才是未來的趨勢。
未來銀行業將會面臨虛實共存的趨勢,金管會在2016年時預測,台灣未來分行將換逐漸減少,雖然目前台灣為高齡化社會,消失速度不會那麼快,但金管會也推出4化1雲,包含多元化、彈性化、數位化和延伸化,以及金融互聯雲,因行業者開放與積極的態度,面對這場革命性的變革。
金融科技的發展帶給大家方便,卻也讓金融業必須面對重重的挑戰,企業必須思考,如何讓客戶有完善的體驗,提供多元客製化服務,科技會不斷進步,金融器業要積極面對數位轉型浪潮,才能在後疫情時代生存下去,也要思考如何提升企業的社會影響力,才能達到永續經營。
Comments are closed.